少女怀春,少男钟情。十六岁的我卫校放寒假回家,手里还看着药剂职工班的男生写给我的一封信。二十四岁的他风度翩翩像“三浦友和”,八十年代的“偶像”。上厕所时,心不在焉,屁股一歪,溅了粪水,气急败坏,大喊大叫,打水洗屁股,洗两遍(阴影),想着家中的大厚被缺口杯臭厕所,他写的他家优雅的“红军小院”,既自卑又自尊,也不做沟通,就撕了信。
结婚后,回农村婆家,看到我家一样的“毛厕缸”,心里直发忪:总不能用这点事再去“吹灯拔蜡”吧?先是忍着恶心,再是跑一里远的小学,再是买痰盂倒田里。婆婆嘴里直嘀咕:都说肥水不流外人田。
一晃十年,我老家及婆婆家都住上了楼房,改为水泥旱厕,化粪池在厕外,冬季屁股吹的冰冷,小便有时还溅到裤腿。农家乐人人喜,农家厕人人畏。固然进步了,但达不到心中的“偶像”——人们对厕所的要求越来越高。
后来,我妈住到了城里,改用了抽水马桶,算是“进化”了,但是,马桶小了,浅了,我坐不惯,拉不畅,正欲言又止,我妹妹一个电话从北京打过去:你把马桶换了,我就回家过年——这比买菜还重要。我妈一边跑一边骂一脸笑。再加上弟媳妇买的消毒水,一按是蓝色的液体,舒服多了。再配上暖气片,“待得下去”了。现在人,吃不愁,穿不愁,缺“环境”,大到青山绿水,食品无激素,小到抽水马桶——干净如厕。
前不久,一个小姑娘到医院看病,突然哭闹要回家,问明情况,说是不上医院厕所。医院厕所也算是干净了,只是天气反潮有点异味,是不是也需要“改革”一下呢?细节影响成效,小事做好做精做细做美,生活更美好。